武寶林
興安農墾下轄10個國有農牧場(相當于10個鄉鎮規模),分布在全盟5個旗縣市境內,施業區總面積4150平方公里,耕地120萬畝,草場248萬畝,林地150萬畝。120萬畝耕地均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,是內蒙古重要的商品糧基地,每年為國家提供優質商品糧10億斤左右。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,興安農墾要示范引領全盟鄉村振興必須通過改革創新,整合資源,放大農墾優勢,增強墾區經濟實力、市場競爭力和示范帶動能力來實現。
制約興安農墾發展的瓶頸一是大多數農牧場公有(場管場有)規模化經營耕地少,競爭力不足,資源要素分散,難以形成合力;缺乏有市場競爭力、造血功能強的支柱產業和拳頭品牌,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。二是產業發展單一,產業鏈過窄過短,產業結構長期以傳統種養業居多,產業發展優勢特色不明顯,經濟效益難以提高,在創新發展和經營模式方面受到限制。要解決農墾發展諸多瓶頸,必須在謀劃發展中揚長避短,探索新路徑,尋求新突破。
一、用足政策振興農墾
農墾是以國有土地為依托、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經濟實體。國有農場的發展既要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,又要更好發揮政策、制度的支撐作用。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。調動各旗縣(市)黨委、政府和有關部門參與和支持農墾改革發展的積極性,并明確其職責。確保農墾在享受強農惠農和改善民生政策上與鄉鎮同步且全覆蓋,積極爭取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對農墾在現代農業建設、基礎設施建設、民生建設等方面的資金和政策扶持。二是分類推進農墾改革。興安農墾所屬10個農牧場發展水平不一,要差異性進行分類指導。應繼續積極穩妥推進企業轉型,大力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造,建立現代企業制度,完善公司治理結構,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。重點推動發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,為家庭經營、合作經營、集體經營等農業經營提供專業的社會化服務。三是實施聯合,走抱團發展之路。整合各農牧場分散的土地資源,推進更大范圍、更廣領域、更高層次的規劃布局,破解農墾資源碎片化和經營管理各自為戰的問題,通過抱團獲得價格談判權、標準制定權和利潤分配權,提升農業供給的質量和效率,共同抵御市場風險。
二、培育產業振興農墾
一是培育農墾特色產業,推動各農牧場充分發揮土地資源豐富、生產技術成熟、配套設施完善、管理體系完備的整體優勢,集聚市場要素,促使農業特色產業聚沙成塔,實現特色產業向優勢產業的跨越,逐步建立有規模、有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。二是圍繞興安農墾自身已確定的“一園·八基地”產業體系框架,抓牢主業,加大力度建設現代農業的大基地、大企業、大產業的同時,發展與農業生產相配套的農產品加工、冷鏈物流、休閑旅游、交易市場等二、三產業,實現全產業鏈發展,提高自身經營體系抵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、持續穩健經營的能力。三是堅定不移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。在既有基礎上大力發展綠色、生態、高效農業,建設產地加工體系、倉儲流通體系、產品銷售體系。全力培育打造索倫河谷生態公園項目、呼和馬場農樂園和布敦化牧場吉木斯湖(濕地)文旅項目,壯大農墾旅游業,構建特色鮮明的農墾旅游發展模式和產品體系,不斷拓展農業多功能性,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農墾經濟發展的“助推器”和“催化劑”。
三、用活資源振興農墾
一是放大國有資本功能,通過農墾土地評估作價注入農墾企業資本金,或者開展國有土地使用權抵押擔保,出租收益權質押擔保等方式,增強農墾農用地資源效能和融資能力,穩步推進土地資源資產化和資本化。不斷增強國有農業經濟活力、控制力、影響力,確保農墾土地融資主要用于發展農墾現代化農業。二是合理編制規劃,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統籌管控作用,將農墾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同步組織實施,合理安排各類用地規模、結構、布局和時序,科學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規模,服務農墾產業發展,嚴格執行土地用途管控制度。將所屬各農牧場生產連隊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范圍統籌考慮、同步推進。
興安農墾所屬10個農牧場77個生產連隊(相當于村、嘎查)分布在全盟5個旗縣(市)行政區劃內,與鄉鎮(嘎查)在地理空間上緊密相連,這些農牧場與周邊鄉鎮的要素流動不斷加強,互相影響、互相依存,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、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力量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,興安農墾要承擔起在農業全面升級、農村全面進步、農民全面發展、城鄉全面融合上的社會責任,將組織優勢、資源優勢、體制優勢、服務優勢轉化為示范引領優勢,探索有益經驗和模式,輻射示范帶動周邊鄉鎮(嘎查)和農戶,為全面實現農村美農民富農業強貢獻農墾力量。
(作者為興安農墾集團黨委副書記、總經理)